找到相关内容1935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修止观到说止观--天台智者大师创建止观学说的过程

    慧思一样,亲身经历了末法的体验,目睹了北方灭佛事件的惨酷和南方佛教界流品复杂的衰相,[54] 慧思曾说智顗在禅定功夫上只达到法华三昧的前方便,认为他还存在着「定力少」的弱点。[55] 慧思这一评语,也是...册,第一九三页。  [55] 慧思常让智顗代自己讲经,曾在听座中对学徒说:「此吾之义儿,恨其定力少耳。」《续高僧传》卷十七〈智顗传〉,《大正藏》第五○册,第五六四页。  [56] 《大正藏》第四六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15466276.html
  • 汉传佛教的丛林制度漫谈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从上面引述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百丈禅师创建丛林之苦心。更可看出一代宗匠的豁达的胸怀与严谨的修持。中国佛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20466288.html
  • 茅蓬札记第二辑 圆因法师著

    经咒消不了的业障,这话不是随便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可以在大经上得到证明。   《认识佛教157页》   117.戒律的定义   戒律的定义,是制心守身的规范,没有严持戒律的佛教行人,如谈到高深定力...

    圆因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61066527.html
  • 西风东渐下的泰国佛教——从《国王与我》谈起

    出处变不惊的定力与智慧。玛谷德正是以这番深谋远虑的定慧功夫引领著泰国朝野度过了风雨飘摇的险境。  十九世纪,亚洲两个古文明国——印度和中国均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东南亚各国也相继落入欧洲列强...

    浅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82066667.html
  • 法句经讲要

    任运方舍,亦可以定力而舍,以其得内寂静乐及沙门乐故。此所舍之最后证得色身,亦与前得之色身正等;所舍名身,则与前得之名身不相等。喻如孵卵生鸡,未破壳前,所具色身原质,与破壳后,并无不同;惟未出壳时,心识蒙昧...

    吕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82466671.html
  • 六门教授习定论

    谓外、内、邪缘、粗重及作意。若心离应缘之境,旁骛余事,为外散乱。若起掉沈味著,为内散乱。若修定时,寻思乡里亲属等相,为邪缘散乱。若修定者由身心损益,而生我苦我乐分别,则失定力所获之身心轻安,为粗重散乱(...

    吕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82666674.html
  • 戒律的名称及作用

    自己的定力。过去,寺院的山门一关,墙内就是一片净土。但现在还有四通八达的网络和媒体,这些都是山门无法挡住的,必须靠自己把握,所谓“非理勿视、非理勿听、非理勿言”。这样,才能使六根寂静内敛,将外在干扰抵挡...

    济 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15366883.html
  • 永明延寿禅师传

    永明寿禅师既有见当时禅学末流一指鹿为马,期悟遭迷,执影为真,以病为法”,又阅《大智度论》所载,有一人欲求度为佾,舍利弗以天眼通察其无缘出家,但世尊以定力观此人于无量劫时为一樵夫,于山中被虎追逐之际,躲到...

    周勋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00167358.html
  • 永明延寿大师《禅净四料简》解析

    )   根据我的体会,这个观音禅坐法,对于增加定力开发般若智慧,有很好的效用。   由此可以说观音宗真是地道的禅净双修,弥陀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说的就是咱们!   ...

    和尚坡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00267359.html
  • 情绪管理(五)

    当然只有靠修行,培养自己的定力,多开发智慧,认清事实的真相。  问:如果我们对一个人很生气,想出手打他,有可能是他前世打过我们。如果我们忍著不出手打他,前世岂不是没有结“果”了吗?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出...

    郑振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13267454.html